E-mail: service@1001718.com
2025-05-25
红外测温仪关于玻璃生产制造的温度控制核心引擎的应用。行业背景:玻璃生产的“温度革命”。玻璃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,广泛应用于建筑、汽车、电子、医药等领域。其生产过程本质上是对“温度”的精准操控艺术——从原料熔融到成型退火,每一个环节的温度偏差都可能导致气泡、裂纹、应力集中等缺陷。根据小编温度校验仪查询到数据显示,全球玻璃制造业每年因温度控制不当导致的废品率高达8%-12%,而红外测温技术的引入,正推动行业向“零缺陷”生产迈进。以国内某大型浮法玻璃企业为例,引入红外测温系统后,成品率从89%提升至96%,年节约成本超2000万元,凸显了温度控制在玻璃生产中的战略价值。
红外测温原理:非接触式测温的技术突破
红外测温仪的核心原理基于普朗克辐射定律——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辐射,且辐射强度与温度呈正相关。仪器通过光学系统收集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,经探测器(如热电堆、焦平面阵列)转换为电信号,再通过内置算法反演为温度值。相较于传统接触式测温(如热电偶),其优势体现在:
非接触性:可在距离被测物0.1-100米范围内测温,避免污染玻璃表面或因接触导致的温度扰动;
快速响应:响应时间可达毫秒级,适合动态生产线实时监控;
宽温范围:覆盖-30℃至3000℃,满足玻璃熔窑(1500℃以上)到退火炉(500-600℃)的全流程测温需求。
全流程应用:红外测温仪的“场景化价值”
(一)玻璃熔窑:高温熔融的“智慧大脑”
玻璃熔窑是生产的“心脏”,其温度均匀性直接决定玻璃液质量。传统人工测温需操作人员靠近窑炉观察孔,面临高温灼伤风险,且每班次仅能检测3-5个点,数据滞后严重。红外测温仪通过以下方式重构熔窑控制:
多区域实时监测:在熔窑顶部安装固定式红外热像仪(如FLIRA615),可同时监测熔化区、澄清区、冷却区的温度分布,分辨率达0.1℃。某光伏玻璃企业通过热像图发现澄清区局部温度低12℃,及时调整燃烧器角度,使玻璃液均匀性提升40%;
能耗优化:通过分析窑炉表面热损失分布,指导保温层修复。数据显示,窑炉表面温度每降低10℃,能耗可降低3%-5%;
故障预警:实时监测喷火口、蓄热室等关键部位,提前发现耐火材料侵蚀、漏料等隐患,避免停窑事故。
(二)流体玻璃成型:从液态到固态的“温度芭蕾”
在浮法成型、压延、吹制等工艺中,玻璃液从1100℃高温逐步冷却至600℃左右,温度梯度控制是避免应力裂纹的关键。红外测温仪的应用场景包括:
锡槽温度场监控:浮法生产中,玻璃液漂浮于锡液表面,通过红外测温仪监测锡槽内玻璃带的横向温度分布,可精准调整拉边机速度和冷却强度。某汽车玻璃企业将玻璃带边部与中部温差控制在±5℃以内,使弯曲度不合格率从5%降至1.2%;
模具温度管理:在玻璃瓶吹制过程中,模具温度需保持在200-300℃,红外测温仪实时扫描模具表面,防止因局部过热导致的玻璃粘模或冷却不均;
在线厚度检测:结合温度数据与拉引速度,建立玻璃厚度预测模型,实现“温度-厚度”闭环控制,精度可达±0.1mm。
(三)退火过程:应力消除的“精准手术刀”
退火炉是玻璃生产的“质量闸门”,目标是将玻璃内应力降低至50MPa以下。传统测温依赖炉壁热电偶,无法反映玻璃本身的温度变化,导致退火不充分或过度退火。红外测温技术的革新点在于:
玻璃表面直接测温:通过高精度红外测温仪(如Fluke62MAX+)直接测量玻璃表面温度,结合传输速度计算其在炉内的停留时间,确保退火工艺参数(如350℃保温时间)精准执行;
温度梯度优化:在退火炉出口安装热像仪,检测玻璃离开炉体时的温度均匀性。某药用玻璃企业发现退火炉中部温度比边缘高8℃,通过调整风机风量,将温度均匀性提升至±2℃,断裂强度提高15%;
裂纹预判:建立“温度变化率-应力”数学模型,当检测到玻璃表面温度骤变(如>10℃/min)时,自动预警潜在裂纹风险。
(四)质量检测:缺陷识别的“火眼金睛”
在离线检测环节,红外测温仪与机器视觉结合,构建智能检测系统:
表面温度分布分析:合格玻璃表面温度均匀性应<±3℃,通过热像图可快速识别冷却不均导致的“热斑”,对应内部应力集中区域;
钢化玻璃应力检测:钢化玻璃表面存在压应力层(-90~-120MPa),通过红外偏振测温技术可间接测量应力值,替代传统的应力仪抽检模式,效率提升5倍;
节能玻璃镀膜检测:Low-E玻璃镀膜层厚度与温度反射率相关,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在线评估镀膜均匀性,废品率降低60%。
技术优势:重新定义生产范式
安全性跃升:非接触测温使操作人员远离1500℃高温环境,某企业引入红外测温后,高温烫伤事故下降92%;
效率突破:检测效率从人工每小时20件提升至在线检测每小时2000件,某平板玻璃生产线年产能提升18%;
成本优化:通过精准控温,某企业燃料消耗降低12%,原料利用率从78%提升至85%,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;
质量升级:成品率从行业平均85%提升至95%以上,高端玻璃(如电子级玻璃)良品率达99.2%。
未来趋势:智能化与集成化
随着工业4.0推进,红外测温技术正与AI、物联网深度融合:
AI温度预测: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史温度数据,预测熔窑未来2小时的温度趋势,提前调整燃烧策略;
数字孪生应用:基于红外测温数据构建玻璃生产全流程数字孪生模型,实时模拟温度变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;
无线传感网络:部署分布式红外传感器,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数据至云端,实现跨厂区的温度监控与工艺协同。
在玻璃生产的“温度战场”上,红外测温仪不仅是一个检测工具,更是推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。从熔窑到退火的全流程渗透,从人工到智能的范式革新,其价值已超越测温本身,成为质量控制、成本优化、安全提升的综合解决方案。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,红外测温将助力玻璃制造业向“零缺陷、零排放、零接触”的未来工厂迈进,在高温烈焰中锻造出更透明、更坚韧、更智能的“工业水晶”。如需进一步补充具体案例数据、技术参数对比或行业政策分析,可随时告知小编热成像仪。欢迎技术交流。
![]() |
||||
|
||||
![]() |